时间:2021/12/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有声朗读

五、青春所献灵魂所系

近年来徐保满被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国家机构聘为“PPP项目”特聘专家,参与政府项目与社会资本相结合运营模式的培训、咨询、评审工作。徐保满认真工作,坚持原则的态度受到业界的认同和信任。中央财经大学在给徐保满发的聘书上写到:“鉴于您在中国PPP领域的杰出成就,聘任您为PPP项目智库专家。”

徐保满在接受电视台现场直播讲解

徐保满在参加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领衔的“金惠工程”的专家工作组工作中,她不忘自己在北大荒的经历,怀着对农民深厚的同情感参与到对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工作中去。还获得“全国金惠工程优秀工作者”的荣誉。

回望徐保满青春的印记,她是在不满十七周岁时来到北大荒。那块神奇的黑土地是徐保满人生的大课堂,培育了徐保满善良、坚强、勇于承担,不忘责任;重情义,知感恩的品格。这些品格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能量,助推着徐保满在返城后,能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性格,在社会变革跌宕起伏的颠簸中,战胜种种困难,一路前行。徐保满每当想到自己成长的历程,看到自己64岁时还能接受国家重任,为国效力时,她都会从心中发出感慨:“神奇黑土地,助我一生拼搏力”。

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年佳木斯政府为教育后人,不忘知青开发北大荒的功绩,建立了知青纪念广场,并开立全国先河,率先设立了行政假日“知青节”,每到过节时,全市人民放假一天,如今,在佳木斯知青纪念广场上,留有徐保满与姜昆、梁晓声、蒋大为、赵炎、张抗抗等先进知青的铜板脚印。在知青感言墙上,徐保满留下了:“青春所献,灵魂所系-----北大荒我永远的第二故乡”的真情感言。

年7月,在佳木斯知青纪念广场的感言墙上徐保满留下了:“青春所献,灵魂所系-----北大荒徐保满永远的第二故乡”的笔迹。(左:徐保满)

在回忆北大荒生活时,徐保满多次提到:“知青好人”这一词语。她多次表示不愿出风头,声称愿意与知青好人一起,默默无闻地办实事,心底更为踏实,人生的步履也将更加稳健。

徐保满来到佳木斯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给想吃大麻花的知青病人送去的家乡特产-----天津大麻花。

年的一天,徐保满打开电视机,正好看到电视里,在播放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采访佳木斯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这是专门收留知青神经病的)的片段。当她看到的护士长指着一位女病员对陈晓楠说:“她是天津知青,她总念叨着想吃天津大麻花……”这个镜头时,心里非常难过,她想:“下次我再去佳木斯时一定给她带去天津的大麻花”。

第二年,正好佳木斯政府举行第三届知青节,邀请知青“回家看看”活动,佳木斯市政府邀请了徐保满参加。临出发前,她特意买了两大盒20根装的天津大麻花。到佳木斯市后,马不停蹄来到知青安养中心,看望那个想吃大麻花儿的天津女知青。在安养中心的活动室,徐保满见到了那位想吃大麻花的天津女知青安俊琴。徐保满告诉她:“自己在电视里看见你说要想吃天津大麻花,就给你带来了”。可能是因病服药的原因,安俊琴反应迟钝,对于每句问话,都要等上三五秒钟才做出回答。徐保满在临别时,拉着安俊琴的手,和蔼的说:“你在这里好好养病,把身体养好。这些麻花你和大家分着吃。”当徐保满转身走向活动室大门时,听到身后安俊琴大声的说:“谢谢,分着吃,再见……”。

年7月30日,返城28年后,徐保满站在指导员的墓前,禁不住泪水盈眶。

年7月,徐保满在返城二十八年后,重返当知青时的那块黑土地,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给到兵团后的第一任指导员屈树权扫墓。徐保满来到指导员的墓前,禁不住泪水盈眶,她用颤抖的声音,大声说道:“屈指导员,我是四连的徐敬东啊(这是文革中改的名字),今天,我看您来了,我们天津知青还惦记着您呢!知青们记着您用高粱秆撑着五好战士奖状,寄给我们的家长;记着您用残疾的手,拿着锄头,和我们一起参加夏锄;我们记着您用残疾的手托着热面,送到不吃粗粮闹情绪的知青面前;记着您和我们一起唱歌、打篮球;记着您对我们的帮助和鼓励,我们还记着……”

徐保满把一瓶老酒洒在了指导员的墓上,大声地说;“屈指导员,您说的话我们记住了,“年轻人要努力,宁让身受累,别让脸发烧……”,“我们会好好做人,好好生活,指导员,您就放心吧……”

这时,再也听不到指导员的回音,整个山林里静悄悄的,连鸟鸣声都没了……。

当我和徐保满谈到未来时,她态度坚定地说:“我将永远记住那些给过我帮助和鼓励的人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昂起头来,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好我下半个世纪的人生路”。

临别,街上已华灯初上,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白天的炎热已散去,我深深地吸了口气,脑子里装满了徐保满——这位女博士坚强不屈,一路过来的动人故事……。

年7月22日

于上海虹桥晶典苑

(完)

  

作者简介

诸炳兴,上海老知青,曾上山下乡到云南农垦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先在基层劳动,后调场机关工作。他目前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正在撰写有关知青文化历史文稿。

作者作品荐读

从黑土地走来的女博士——记国家发改委特聘专家徐保满(上)

从黑土地走来的女博士——记国家发改委特聘专家徐保满(中)

弟弟找哥泪花流(续篇)-----父亲在儿子追悼会上的备忘录(诸炳兴)

心灵的告白(诸炳兴)

一位弟弟寻找已故知青哥哥的真实故事(诸炳兴)

探望知青战友“老反”(诸炳兴)

有一位美丽的"大姐大"——教授作家王晓玉印象(诸炳兴)

我帮王丹凤带白糖(诸炳兴)

渴望远行——作家刘晓航(诸炳兴)

让英雄赞歌再次响起——怀念岳父(诸炳兴)

金山绽放的奇葩——从版纳胶林走来的画家顾世雄(诸炳兴)

灯的启迪(上集)(诸炳兴)

灯的启迪(中集)(诸炳兴)

灯的启迪(下集)(诸炳兴)

越南之行(一)(诸炳兴)

越南之行(二)(诸炳兴)

越南之行(三)(诸炳兴)

美国之行(一)(诸炳兴)

美国之行(二)(诸炳兴)

知青情怀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更新)

知青情怀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

第四次见面----她躺在花丛中(诸炳兴)

我要休息了……(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上)(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下)(诸炳兴)

知青编辑作家——修晓林(1--3)(诸炳兴)

知青编辑作家——修晓林(4--6)(诸炳兴)

知青编辑作家——修晓林(7---10)(诸炳兴)

女儿接受了WGSN集团的独家采访(诸炳兴)

我与《西双版纳报》分别三十年(诸炳兴)

调工资(诸炳兴)

照相情(诸炳兴)

我驾手扶拖拉机(诸炳兴)

记献血(诸炳兴)

借单车(诸炳兴)

悼连长(诸炳兴)

记献血(诸炳兴)

我的狗取名叫"赛虎"(诸炳兴)

流沙河之情(诸炳兴)

扛棺材(诸炳兴)

阿克人与古树茶——阿克古茶探密(诸炳兴)

初上九华山(诸炳兴)

吃在版納(诸炳兴)

买汽车(诸炳兴)

喝喜酒(诸炳兴)

南联山兵团之情---(诸炳兴)

放电影(诸炳兴)

定格在青春成功在于始---云南知青老照片征集前奏曲(诸炳兴)

冬天里的一把火(诸炳兴)

《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修订版金鸡报晓迎新签售活动(诸炳兴)

四十年后又见阿城(诸炳兴)

救命的人参(诸炳兴)

来自西双版纳罗司令的——新年礼物(诸炳兴)

她在返城前夕离去--(诸炳兴)

真实的记载亲身的经历——原重庆赴云南知青李长寿的长篇纪实《在命运的博击中突围》在沪签售(诸炳兴)

西双版纳情缘未了,高铁首发助我圆梦(诸炳兴)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作曲家刀洪勇(诸炳兴)

看打架(诸炳兴)

吃病猪肉(诸炳兴)

基诺族的恩人——毛泽东(诸炳兴)

画像(诸炳兴)

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上)(诸炳兴)

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下)(诸炳兴)

怀念"小队长"-(诸炳兴)

夹皮沟里的弃婴(上)(诸炳兴)

夹皮沟里的弃婴(中)(诸炳兴)

夹皮沟里的弃婴(下)(诸炳兴)

我帮王丹凤带白糖(诸炳兴)

他偷了毛主席花圈上的花(诸炳兴)

古榕树与吊巢鸟(诸炳兴)

荔枝树之情(诸炳兴)

吃蚂蚁(诸炳兴)

羊年女儿的新起航(诸炳兴)

知青情缘溶丹青(诸炳兴)

一条带"政治"的鱼-(诸炳兴)

阿妹堕胎记(诸炳兴)

学骑马(诸炳兴)

最“知名”的上海知青朱克家(诸炳兴)

南联山的半夜枪声(诸炳兴)

西双版纳人民记忆的符号------记景洪街上的雕塑(诸炳兴)

西双版纳象脚鼓响起的时候(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1)(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2)(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3)(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4)(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5)(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6)(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7)(诸炳兴)

上海本地人的----粥(诸炳兴)

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以秦怡主演的电影《摩雅傣》的原型(诸炳兴)

那夜,我不敢哭!(诸炳兴)

心灵的告白(诸炳兴)

40年后的母女拥抱!——女儿,你在哪里?(诸炳兴)

知青---军人---作家------记"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诸炳兴)

水...水!水、水、水...水!!---版纳勐海插队与农场知青首次聚会(诸炳兴)

西双版纳的"知青寒酸饭(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3)(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4)(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5)(6)(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7)(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8)(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9)(10)(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1)(12)(13)(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4)(15)(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6)(17)(18)(19)(20)(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1)(诸炳兴)

一位文学编辑与91位作家一部中国文坛的珍贵史料(诸炳兴)

沙英不是"孽债"(诸炳兴)

《知青情缘》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musishizx.com/jmsxw/100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