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马文东在田间踏查。本报记者刘项摄

□本报记者梁金池

处暑谷渐黄,三候禾乃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内,日头刺眼,记者手掌搭在眉前远眺,松花江风吹起阵阵稻浪,稻浪中“飘”着一顶草帽,对着草帽喊一声“马所长”,草帽下探出一张朴实的圆脸。这就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副所长马文东。

笑着向记者挥挥手,马文东一边收起记录本,一边小心拨开稻穗往田埂上走,他穿水靴的右脚刚迈上田埂时,左手还顺势拔起了一株杂草。

记者有点困惑,眼前这人就像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稻农,完全不能与水稻专家划上等号。虽然育出数十个水稻新品种并有多项荣誉加身,可在采访中马文东总是说,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眼见“套不出话”,记者决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更加深入地走近马文东。

“我”:出身在农家献身为农家

年2月,马文东出生于佳木斯市桦南县的一户农民家庭,那时他的家乡便已是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县。少时的马文东会在学习之余帮父母干农活,他也是在那时感受到务农的艰辛与本地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于是,马文东在高考时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年毕业后返回家乡,来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工作。

“我刚参加工作时经历了黑龙江水稻产业的快速发展期,也从中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马文东说,当时我省主产区没有自育水稻品种,国外品种被广泛应用,但因抗病性差使水稻生产面临重大安全风险,此外三、四积温带水稻主产区品种丰产不优质,使稻农卖粮难、有粮卖不上价。

如何消除技术瓶颈?作为年轻一代水稻科研人,马文东在专业领域求突破,根据生产和种业需求对科研思路做方向性调整,建立了优质化、多样化、市场化的育种策略。

22年寒来暑往,22年南繁北育,马文东团队在寒地早粳优质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共育成龙粳47、龙粳57、龙粳、龙粳等45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余万亩。

其中,特用糯稻品种龙粳57已推广超过万亩,创我国糯稻品种单品种种植面积历史纪录,龙粳获第八届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为全省水稻安全生产、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创造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他”:给科研耐心予推广信心

“马所,快来看下,这有一个空壳两个宝贝!”远处同事的声音中断了记者与马文东的交谈,我们一同走到冷害鉴定圃,这里由农业农村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于年建立,承担了寒地粳稻种质耐冷鉴定、筛选和评价的科研工作。

“每年我们都会在这种下上万份育种材料,从中寻找拥有耐冷基因的材料,马所总说,它们就像是高中生一样,需悉心培养,总会有惊喜的收获。”水稻研究所品质研究室副主任王立楠说。

用马文东的话简单概括育种团队的工作,一个是新品种选育,这就像习武之人闭关修炼“内功”,另一个就是品种与技术推广,这更像武林高手闯荡江湖,需凭真本事令农户与企业信服。

“水稻能高产,稻农才高兴。就拿龙粳来说,亩产能达到斤以上,出米率高,收益也高。”桦川县创业乡拉拉街村的稻农徐景德告诉记者,百姓家田间地头就是马文东的办公室,他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帮助农民算、带领农民增收。如今在马文东的推荐下,徐景德的5万亩稻田成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重点专项的核心示范区,用于绿色优质高效粳稻新品种示范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有效地服务于‘三农’,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每年马文东带领团队通过现场培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musishizx.com/jmsrk/132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