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2日,距离苏联对日军宣战已经过去整整3天时间。此前在东北耀武扬威多年的日本关东军,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时刻,强弩之末的关东军早已经不复当年的战斗力,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时节节败退。 这一天,黑龙江佳木斯市富锦县在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军队的联合下迎来解放,县城内的数百日军和千余日侨沦为苏军俘虏,被就地关押在富锦的一所中学内。 狡诈日军战俘富锦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是一处军事重地,日军甚至将南岗大营都设在此地,足可见富锦的军事地位。同时,日军还在距离富锦不远处设立了一个军事要塞,名为乌尔古力山要塞。在富锦县城解放之前,就有相当多的日军和日侨涌入了这座要塞中,被俘的只是没来得及逃走的很少一部分。 也就是说,富锦解放容易,但攻破乌尔古力山要塞难,如果不能尽快拔除乌尔古力山要塞,富锦每时每刻都要受到日军的威胁。因此,苏军决定留下一个连的兵力看守战俘,其余主力部队则去围攻乌尔古力山要塞,而惨烈的富锦战俘暴乱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关押日军战俘、日侨的中学,共有三栋楼房,分别是教学楼、礼堂和宿舍楼。其中教学楼教师多、地方大,成为关押日侨的场所,而礼堂的面积较小,被苏军定为关押日军战俘的场所,至于宿舍楼则被苏军当成临时的住所。学校的大操场,自然而然成为日侨活动的区域和战俘放风的地方,一所学校就这样临时改成了关押战俘和日侨的“监狱”。 苏军当时对待日侨和战俘的态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日侨关押的区域与战俘关押的区域被严格区分开,两者之间基本上无法接触。 但凡事有例外,每天战俘和日侨用餐两次,由十余名日侨负责到食堂取餐,然后再分别送往教学楼和礼堂,而送食物到礼堂时,战俘与这十余名日侨有短暂的接触时间,不过也会有苏军士兵盯着。 一般而言,按照这样的管理方式对战俘和日侨进行关押,短时间内并不会出现问题。但日本和苏联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是对立关系,苏军对日军战俘的态度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而日军战俘在被俘之前就经常听闻,日军士兵被俘后会被苏军押往苏联当苦力,很多人都累死在苏联。 而这些日军战俘对“苦力”有着很深的认识,他们之前负责监督建造乌尔古力山要塞,就抓了数万的中国人当苦力,有的累死、有的饿死,也有的在完工后被他们杀害,所以日军战俘们几乎每天都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担心迟早会被苏军押往苏联当苦力,累死在异国他乡。 短短一天一夜,这种恐惧在战俘中蔓延,日侨中也不乏有此担忧之人。恰在此时,战俘中有一名叫畑中宏日军少佐,于13日夜晚向战俘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准备带着众人暴乱,求得一线生机。 一方面因为日军战俘们对当苦工的恐惧,一方面因为日本当时尚未宣布投降,富锦县周围仍有日军盘踞。如果他们这次暴动成功,仍有机会与盘踞周围的日军会合,这一点让战俘们的胆子又大了几分。 但不管怎么样,暴动的风险很高,关押他们的苏军都是荷枪实弹,而他们手无寸铁,想要暴动谈何容易?所以,最终是否暴动,还要看日军少佐畑中宏的计划如何。当畑中宏详细将自己的暴动计划向众战俘讲出来以后,立刻得到了战俘们的拥护,可见他的计划可行性颇高。 暴动开始次日中午,十几名日侨在食堂取完饭菜后向礼堂走了过来,门口的苏军士兵并未在意,将日侨们放进去以后,就没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