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短视频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内容分析与深度访谈,发现政务短视频场景、情绪以及语用表达都体现出明显的人格化传播特征。在具体人格化实践中,政务短视频通过观念创新、主题平衡以及主体视角的转化,体现了政治传播情感化、对话感的转型。政务短视频实践增强了政务人员的成就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其产生主动参与政治传播的自我驱动,进一步加深身份认同。 从印刷媒体到有声媒体再到可视媒体,媒介技术的变化在政治生活中留下重要的痕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入驻短视频平台,将政治事务与直观、生动的短视频形式结合。政务短视频成为新时代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塑造政府形象、凝聚群众、增进认同的政治传播新尝试。 在政务短视频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人格化的传播策略尤为突出。人格化传播是一种修辞方式,往往指机构、组织、媒体等在传播中凸显人的元素,通过展现人的情感、个性、表达魅力等方式塑造内容。政府部门通过短视频的实践,使发布内容可亲可感,使自身形象具象化、亲民化,充分体现了政务传播在新时代的创新。本研究着眼于短视频这一新的传播形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拓展政治传播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结合人格化传播理念,分析短视频形态下政治传播的创新路径以及影响驱动因素,同时为改进政务宣传、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供一定的优化经验和解决思路。面向政务短视频实现的人格化传播创新,笔者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的政务账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深度访谈方法,通过等距抽样,抽取抖音政务排行榜前10名[1]账号所发布的个[2]短视频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同时与政务短视频运营者[3]深入访谈,了解政务短视频内容与运营的生产实践,试图回答:政务短视频究竟呈现了怎样的人格化传播特征,运营者如何呈现人格化,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一 研究背景:人格化传播主体和传播符号成为政务短视频的主要策略 梅罗维茨认为,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可能会创造新的社会场景,而新的社会场景模式又会重新塑造社会行为。[4]随着网络提速降费、智能移动端普及,以往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简化,展示图像的媒介应用越来越多,视觉化传播成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短”对应了移动化、生活化、碎片化的传播特征,“视频”则结合了听觉、视觉和情感,平等互动的短视频呈现出适合人格化的传播趋向。 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四全媒体”这一新概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短视频的即时记录发布,可以跟进事件发生全过程;音视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手段,可以将内容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展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环境下,社会全员都持有对事件的话语权,人人都具有信息接受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进一步凸显了“人”的重要性;图文多形式多样化的信息综合,加之全员不同程度融入参与,使得媒介内容释放出更强大的效能。传统的政治传播重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的理性灌输,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正在对理性灌输的传播方式提出尖锐挑战。[5]面向智能媒介环境的冲击和舆论场的复杂多变,“四全媒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政务传播的新路向。 全媒体背景下,短视频成为政府部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设舆论主阵地的重要尝试。政府部门力图运用多种媒介形态,及时公开发布政务信息,采用活泼、有趣、寓教于乐的表达形式,呈现原本严肃、固定、冗长的政务资讯和社会规范。截至年12月,我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抖音号。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抖音号个。[6]政务短视频的出现使政治传播可视化进一步普及,人格化传播主体和传播符号成为政务短视频的主要策略。 二 人格化传播及政务短视频相关研究综述 人格化研究出现于大众传播普及、人际传播被怀念和召唤的背景下。丁未[7]提出回归人际性的思路,认为大众传播的社会性功能一定程度上遮蔽和弱化了传播的人际性,而受众是有自觉民主意识、带有感性色彩和利己的主体,因此应在内容与形式上回归人性。 主持人的出现给电视注入了人的精神和个性,也由此促进了人格化传播趋势的出现。吴三军[8]认为主持人营造出同场共时的效应,运用“谈话体”把自己还原为有形而具体的我,与受众保持平等的交流状态,促进了传播事实的新闻节目的优化。东亚[9]提出主持人的形式使受众从感觉上不再面对冷冰冰的媒体,而是可亲、可近、可信赖,与自己“相同”的人,受众也似乎能从中体味到交流与沟通的快乐。从理念内涵角度思考,周基琛[10]提出尽力贴近百姓、传播主流文化、开拓社会文化空间、形成共同社会心理,使传者近似于有情感、有智慧、有品格、有精神的真实的“人”。 针对人格化的具体表现,学者从主体、内容以及情感等方面加以总结。高贵武、滕泽人[11]提出人格化传播体现为传播主体的人格化,传播符号的人格化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富有感情。陈虹[12]认为人格化传播具有模拟人际传播、能动传播信息、注入情感传导的特征,进而提出人格化传播策略:塑造平等交流氛围、感情与理智结合、减弱表演痕迹。 人格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重要的作用。袁艳[13]认为人格化可以增强主持人个性形象的可识别性、帮助受众理解和接受信息、有助于形成节目风格和媒体风格、规范主持人的传播行为。高贵武、滕泽人[14]提出人格化使节目易于接受、增加吸引力感召力、形成栏目品牌价值,推动电视新闻评论不断迈上新台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对人格化的思考延展到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