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叫什么名字?” 蒋奶奶乐呵呵地报出名字,还说自己的老伴上班去了。实际上,她的老伴早已去世。 另一位叫陈青叶(化名)的奶奶,戴着围嘴,眼神淡然,嘴里嘟哝着方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因阿尔茨海默症卧床的宋爷爷,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时而“嗷嗷”地叫。他的右手因长时间握成拳头,指头上的皮肤已经磨破,护工正给他搽碘酒。 他们三人,代表了失智早、中、晚期患者的三种日常状态。根据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显示,失智老人占全国老年人总数4.2%,以全省现有老年人万人为基数,我省有失智老人40余万人。 失智老人易走失,照料难,不少家属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那么,这些老人过得怎么样?记者来到设有失智老人护理专区的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体验了一天失智老人的生活。 所有窗户都有防护措施 电梯需要刷门禁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位于江干区北秀景区皋城村虎山南麓,占地亩,共设计床位张,背山面湖,幽静秀美。 在三福院25幢二三楼里,住着21位失智老人,平均年龄80岁。 工作人员刷了电梯门禁把记者带到2楼,一路上,目光所及的窗户,全部都安装了防护措施。据说,这是为了避免失智老人情绪焦躁时,做出翻窗等伤害自己的事情。 “你看这个电梯上下的操作面板,已经被一位老爷爷多次砸烂,后来电梯维修的人一听是我们,就知道是要换面板。”工作人员小俞笑着,目光投向了一位戴着红帽的精瘦老爷爷。“红帽爷爷”脾气古怪,时常使小性子,烦躁时便会砸电梯操作面板。 去的时候,老人们正在公共活动区,跟着护理员学电视上播放的佳木斯健身操。陈青叶则在屋子一角打瞌睡,她靠在椅子上,腹部绑着医用约束带。 走廊边上是老人的就餐室和卧室。就餐室的玻璃柜子里放了不少药品与保健品,下面还分篮放了不少水果。工作人员介绍,失智专区开设已一年有余,因为失智老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容易贪食或误服,药品和食物都由护理员代管,药品每天定时服用,零食和水果也要根据老人身体情况,控制摄入量。 卧室中除了两张单人床、棉被、一排衣柜和边柜外,别无他物。失智老人的日用品都是集中分箱安放,因他们在情绪焦躁时,经常会胡乱扔东西,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老小孩爱“粘”年轻人 看到亲人欢欣雀跃 上午10时40分,到了老人们的中餐时间。护理员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将低糖餐、低嘌呤餐和蛋白质餐分发给他们。有六七位老人跟着护理员到餐桌前自己吃,“红帽爷爷”则在生气,不肯吃饭。等他消气后,护理员周大姐哄着给他喂饭。 陈青叶要护工喂食,喂一口饭,吃一瓣桔子,刚吃了几口,就紧紧地闭上嘴巴。护工把她要服用的药丸碾碎,拌在饭里,继续哄着,一喂就是一个多小时。 吃完饭,已将近11时30分,老人们重新回到公共区域。他们有的看电视,有的打瞌睡。工作人员便让记者先去吃中饭,稍后再来。 谁知,先前还一直在跟记者讲他在新疆工作50年,获得过自治区劳模荣誉的汪爷爷,见状以为我们要走,顿时露出了挽留的表情,让人不忍离去。“爷爷,我们去吃饭,一会儿回来再跟你聊。”听记者这么说,汪爷爷才释然,旁边几位老奶奶表情也放松了不少。 回来时,活动区里多了位短发黑衣大姐,正带着两位老人跳佳木斯舞,高个子的刘奶奶一改上午的淡然,欢欣雀跃,像幼儿园的孩子盼来了父母。原来,这位黑衣大姐是刘奶奶的女儿,特地从上海赶来看她。 “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已有5年,起初是我自己照料,之后请表姨照顾,虽然照顾得很好,可谁也架不住每天24小时、一刻不休啊。后来,我看了好多养老院,最终选择了‘三福院’。”黑衣大姐说,她觉得护理员很用心,母亲有情况会及时告知。有时候药吃完了,自己又赶不过来,护理员还会帮忙去配药并垫付药费。 家属态度的“双极” 影响患者疾病进程 其实,这些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的病情进程和身体状况,不光跟护理有关,和家属的信任配合也有关系。 例如文中提到的陈青叶,她看起来与外界格格不入,可和她同住在“三福院”另一栋楼的老伴都会提着食物、水果,拄着拐杖来看她,给她洗脚。上午、下午各一趟,来回走将近50分钟,雷打不动。 “为了方便照顾她,我换到近点的楼,虽然要多付一些钱。”陈青叶的老伴说,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可想到自己年轻时长年累月在外,家里全靠老伴操持,就特别愧疚。老了,想补偿老伴,就竭尽所能对她好。“即便她常常认不出我,我也不想她孤零零。” 老伴提来的桶里,装有剥好切好的桔子、香蕉,还有热牛奶、泡好的青春宝颗粒等。吃完一点,老伴便拿着毛巾给陈青叶擦嘴、收拾,看着她一边吃东西,一边闭上眼睛打盹,气氛温馨宁静,让站在一旁的记者心里也暖融融的。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也很孝顺,每周必来两次,带父母出去吃饭或是送食物水果。 当然,对照护不信任不配合的家属也存在。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宋爷爷,他刚过70岁,是12位老人中最年轻的,病情却恶化得比较快。 “一年多前,他还能走;四五个月前变成只能坐;1个月前,就只能躺在床上,变得失智又失能。”护理员陈大姐说,宋爷爷在入住之前,子女不光隐瞒了他的疾病情况,而且在病情加重时,也不肯让老人去住院观察、配药服药。 无奈之下,“三福院”只得一遍又一遍地发告知书,向其亲属通告老人的身体情况。久而久之,宋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据说,这样的家属并不是个例。 临走时,记者去跟卧床的宋爷爷道别。他闭着眼睛,平静安详。 “爷爷,再见。”听到这句轻声的问候,宋爷爷眼神依旧定定的,却紧紧握住了记者的手。 感受着那双布着老茧的粗糙的手,那份温热仿佛在诉说着——也许,他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亲人,忘记了一切,但始终没有忘记爱。 浙江老年报原创文章 编辑:tomo 赞赏 长按白癜风药物白癜风得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