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作者:王永刚

题记:密山,是十万转业官兵“屯垦戍边”的第一站。密山,是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文化的发源地。年4月12日,王震将军在密山火车站广场组织召开了开垦北大荒誓师大会,并作了慷慨激昂的报告。而后,王震带领转业官兵在这里亲手点燃了第一把荒火……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留下了那一幕幕历史性时刻。昔日,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的丁玲、艾青、丁聪、吴祖光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也来到密山,这些名字个个如雷贯耳,这些文化名人在兴凯湖畔参加“劳动改造”,他们将全国最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密山,在密山创造、完善、升华了北大荒文化。今天,密山的4A级旅游景区——北大荒书法长廊又把北大荒的历史和文化镌刻在石碑上。

密山的文化,不仅是悠久的,而且是先进的、多元化的。

密山,北大荒的东大门,一时成了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指挥枢纽和后勤基地,王震将军就住在密山指挥着千军万马,向北大荒开战、向地球开战。

丁玲,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位老革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坎坷的命运却安排她与东北边陲密山结下了一段难忘的情缘。丁玲曾忆:我一到垦区的第一站——密山的时候,便被一种新的冷冽而热烘、紧张而从容、陌生而热情的气氛所吸引……

进入北大荒书法长廊景区古香古色的牌坊式的大门,右侧矗立着一座随型石碑,正面是丁玲日记手稿,她在日记中倾诉:“密山,我是喜欢你的。你容纳了那么多豪情满怀的垦荒者。他们把这块小地方,看成了生命之火的发源地,向地球开战的前沿司令部……”。碑身的背面,是毛泽东气势磅礴的手书《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状元。”

上个世纪年,一阵政治上的疾风暴雨突然降临到丁玲头上。年底,她被无端地打成“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黑头目之一。年,女作家丁玲和冯雪峰又一次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反党集团”,被开除党籍、踢出文坛。她的爱人陈明也戴上“右派”的帽子,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

年6月29日凌晨4点钟,54岁的丁玲在一位年轻的转业军人的陪同下,带着“右派”的帽子和简单的行囊走出陌生的密山火车站,来到这座位于祖国东北边境的县城。她和同伴找了一个临街的小吃,简单吃了碗豆腐脑。8点钟左右,丁玲被领到位于北大营的一栋日伪时期遗留的旧楼房,这就是铁道兵农垦局机关所在地。

丁玲在局长办公室,见到了老首长王震将军。早在年,自丁玲在陕北认识王震起,每次见面,热情、豪爽的王震将军都是大声说笑。这一次,却不比往常,而是表情严肃。简短的寒暄之后,王震便伏在一张大地图上思考,然后对丁玲说:“陈明在农场,那个地方是新建的点,条件差一点。你就不要去那里了,你们换个地方,到汤原农场吧。我已经让他们打电话给农场调陈明回来了,同你一道去汤原农场。那里在铁道线上,交通方便,离佳木斯近,条件好些,让他们给你们准备一栋宿舍。”

丁玲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王震对丁玲说:“你这个人我看还是很开朗、很不在乎的。过两年摘了‘帽子’,给你条件,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这里的天下很大,写作的素材也多得很哪……”与王震分手的时候,丁玲紧紧地握着王震的大手,心里默默地想:感谢王震将军,为了让我们夫妇工作、生活的环境好一些,将军用心良苦。

离开铁道兵农垦局,丁玲在密山住下等待陈明。7月1日中午,陈明从农场赶到密山,丁玲仔细打量着又黑又瘦的陈明,简直快认不出来了,才分开3个多月,怎么苍老这么多呀?这对饱经沧桑的老夫妻相对无言,老泪纵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次日下午,丁玲和陈明漫无边际地在密山散步,他们几乎走遍了密山的大街小巷。在火车站他们看到:车站像一个农具库,广场和路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机具,许多人在这里观看、抚摸。他们又向东北方向的小山坡走去,路边有一个日军遗留下的飞机场,水泥混凝土的机场占地面积巨大,一个个光秃秃的“飞机包”显得特别突兀。

陈明饶有兴趣地告诉丁玲:我记得那是3月18日,在密山接待站吃过晚饭,来了10多辆敞篷大汽车,然后10人编成一个班,临时指定了班长,一个班乘一辆大卡车奔赴各农场。上一年北大荒下了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沿路的积雪都达一米多深,汽车在深雪中碾开的一条通道上行驶,就像在原始冰山雪谷中行走一样。

陈明向丁玲介绍,前面那些砂石公路是通往农场的,路边停车场上的停放的十轮大卡车,都是从各个农场来这里运输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的。最后,他们带着王震将军的亲笔信,踏上了赴佳木斯的列车,那时坐的是绿皮蒸汽、硬座慢车。

陈明在《我与丁玲五十年》中回忆到“……对我的处罚决定先下来了——到黑龙江密山监督劳动,三天后到北京郊区双桥农场报到。那时我唯一考虑的是丁玲怎么处理?我当然不放心把她一个人留在北京。我和丁玲仔细商量,理智而冷静地决定:我先到东北去探路,看看那里环境、气候怎么样,她再请组织批准,随后也去东北。谈定以后,我们照了一张合影,离别是痛苦的,但内心却是坦然的。那时到北大荒,真有点开天辟地的气概。我被分到宝清县农场,参加新建生产队劳动,打井、盖房子,干从没干过的活。丁玲年6月到密山,在王震同志亲自过问和安排下,7月初,她和我一起到汤原农场,在北大荒安下家。”

年过半百的丁玲,在农场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没有消极的抱怨和颓废,处处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无论丁玲和陈明是住农工宿舍,还是住茅屋,她从来没有摆出大作家的架子,与邻里和睦相处,还经常帮助垦荒队员调节家庭矛盾、做思想工作。期间,她先后担任过饲养员、扫盲教员,从事过多项工作,还组织十几名家属打羊草、脱土坯、修房屋,在畜牧队办起了托儿所,解决了孩子们入托的大难题。

北大荒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没有影响丁玲读书、学习和写作;她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感受,先后创作、发表了反映北大荒生活的《牛棚小品》、《杜晚香》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先后在全国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了,这股飓风席卷全国各地。北大荒也没能幸免,灾难再一次降临到在北大荒劳动12年的丁玲和陈明头上。年4月3日深夜,老两口被北京军管会抓走,在秦城监狱又被关了5年多。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晚年的丁玲,不顾体弱多病,坚持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万字的作品,还创办并主编了《中国》文学杂志,致力于培养青年作家。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玲母子都与密山有不解之缘,她的长子蒋祖林于年冬天,来到东安(密山)老航校学习了几个月,后又到哈工大学习,之后又被派遣到苏联留学,后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著有《我的妈妈丁玲》一书,他在书中记叙了母亲丁玲几十年的革命、写作生涯的历史,其中也记述了丁玲在北大荒的艰苦岁月和心路历程。

丁玲,在密山仅短短的4天时间,却是她在北大荒劳动、生活12年的“始发站”。密山,给这位著名女作家留下了良好的、深刻的印象,刻在北大荒书法长廊的日记中娓娓道来的文字足以说明密山在她心中的分量。另外,她的《风雪人间》、《丁玲文集》中深情的文字叙述了自己在北大荒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她对密山和北大荒人深深的怀念。(部分图片选自资料片)

参考书目:

《密山县志》年4月中国标准出版社

《兴凯湖农场史》年内部刊物

《丁玲文集》年湖南文艺出版社

《我们的北大荒》赵国春著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

《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

邮箱:msxwfb

.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用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用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musishizx.com/jmsjt/648.html
------分隔线----------------------------